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时评 >> 本级网评 >> 正文
视水见形,视民知治

作者:佚名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09 10:00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镜子论” 

    《史记·殷本纪》:“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所谓“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是汤的“镜子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1620年,商汤讨伐葛伯之际。意思是说,人可以借助水面来观察自己的形貌,也可以根据民众的生活状况来判断国家治理得好坏,通过人民的疾苦、人民的爱憎就能正确的判断社会的治乱状况和王朝的盛衰迹象。简单的说,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

     此后,“以人为镜”的观念逐步被统治阶级所接收。《尚书·周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时所说的话,意思是说:“人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应当把臣民当做镜子。”周公说这话就是警告康叔要接受商纣王因为反人民而招致灭亡的教训。《墨子·非攻中》引古谚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史记·范唯蔡泽列传》引古语云:“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这两处引文,大概意思相仿,都是主张以人为镜的“镜子论”。

      唐太宗李世民对“镜子论”进行了发扬光大。《贞观政要·论任贤》:“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从此,“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镜子论”代代相传。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