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要闻 >> 本地要闻 >> 正文
小蜜蜂发挥大作用---旬阳驻村干部有感摘帽“四不摘”

作者:王安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11 17:09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这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对蜜蜂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他向人们不仅展示了蜜蜂辛勤劳作的场面,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面对为它提供生存蜜源者的一种崇拜和谢意。

四年多的扶贫驻村生活让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如果把贫困户比作辛勤劳作的蜜蜂,那几年来党和政府通过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为贫困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蜜源”,让他们在脱贫的路上有足够吸取养分的“花蕾”;让他们在脱贫摘帽后有足够的底气走上更宽阔的致富路子。

这里就说说我驻村的那点事。

我叫王安平,出生于1959年12月,2019年底已办理退休。我退休前在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安康旬阳县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16年元月由县委、县政府安排到旬阳县铜钱关镇双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

提起铜钱关镇双河村,在陕南早有名声,它是“陕南竹乡”所在地,一条不知名的小河(下游为吕河,汉江的一条小支流)横穿而过,滋养着这里的大山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2016年,驻村第一年初来咋到,又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感觉无从下手。那年春天刚过,单位免费为村里贫困户发放鸡苗,粥少僧多引起了个别村民意见,说“一碗水要端平”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在想:要端平的碗里必须要有“水”,没有水把碗端的再平也没有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一段时间后,我对村情村貌开始熟悉,这里地处旬阳县的最南端,与湖北的十堰市竹山县交界,人们都说这里是秦楚关隘,有铜钱关遗址为证。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湿润,山野花在春、夏、秋三季盛开,为土蜂养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蜜源。

因为关注土蜂养殖,我最先认识了村上的监委会主任李选阳,他刚过三十六,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由于祖传掌握了一手土蜂养蜂技术,在山上收蜂、割蜂糖、培育蜂王以及养蜂的日常维护样样精通,在村上人称“养蜂王”。

李选阳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村集体要通过产业把“水”养足,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必须从产业入手,选择适宜当地发展、推广的项目,进行稳步推进,才能有这碗“水”分给大家,其次才是端平的问题。双河村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充足的蜜源地,又有李选阳这个掌握土蜂养殖技术的人才,何不把它作为村上脱贫产业进行推广发展?

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干部和李选阳的认可,没有资金村干部担保在农商行贷款,没有蜂桶请村上的土木匠土法上马自己制作,就这样当年就发展了180桶蜜蜂,收入近30万元。“养蜂王”李选阳为之振奋,用挣来的钱添置了取糖机、灌装机,扔掉了那些土法割糖的器具。

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一年一个台阶,在镇村的帮扶下李选阳成立了以养蜂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旬阳县绿佳然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和两个包装专利、蜂蜜产品经过专门检验机构通过了合格检验。合作社通过免费发放蜂桶、协助引蜂源、免费蜜蜂技术培训、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蜂蜜,带领贫困户48户,养殖蜜蜂150箱。蜜蜂养殖由以前的房前屋后零散养殖,发展到现在的全村山坡上、岩石下都是养蜂的木桶,到处都是蜜蜂的栖息地,真正让土蜂回到了大自然;由原来的以户为单元的各自为战,发展到以绿佳然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指导,每个蜜蜂喂养户都是合作社的签约户,签约技术指导、签约技术培训、签约统一收购;由原来的村主要产业,拓宽到全镇兴起了养蜂热潮,蜜蜂养殖项目已列入2019年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产业之一。

2019年底,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盼来了,旬阳县成功摘帽!像蜜蜂养殖产业的发展一样,我见证并参与了双河村路、桥、水、电、房的基础建设,同时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道通过在党员内部的“三会一课”和全体村民中开展的“道德讲堂”、“院落会”解决扶贫扶志、不等不靠主动脱贫致富的思想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曾向组织表过态,双河村没有全部脱贫,我即使退休了也不会退役。虽然我们村已经摘帽,但还有5户17人未脱贫,还有211户641人需要巩固提高。我将一无既往,站好最后一班岗,继续用自己编写的养蜂技术培训课件,向养蜂户传授养蜂技术;继续用自己创办的“老王说双河”微信公众号传颂双河村在脱贫攻坚中的人和事,和扶贫干部一道2020年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和不摘监管。

用产业帮扶等措施让贫困户增收脱贫,才仅仅是第一步,帮助他们脱贫后能继续走上致富的路,实现小康生活才是我们的初衷。当我看到李选阳今天发来他自己制作蜂王巢,用来培育蜂王的照片时,我仿佛看见一群群的蜜蜂辛勤劳作为自己,也为他人酿造着幸福的甜蜜。

文章录入:xydflzw     责任编辑:xydf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