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脱贫攻坚 >> 正文
陈分新:“我要打通一条路,让村里人走出大山,走向富裕”

作者:巴远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10 09:49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今年57岁的陈分新,干了27年的村支部书记,92年带领群众投工投劳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打通了棕溪镇去往王院村的路,满足了群众对交通通畅的渴望。斗转星移,27年来,这条路已经满足不了王院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于是陈分新决定对这条道路进行提升改造——1800万投资,8公里硬化,6.7米路宽的康庄大道正在日夜不停的施工,而这一次拓宽,距离王院村第一次修路,过去了整整27年。

王院村道路提升改造施工现场

回想第一次修路的时候,陈分新如同回到少年:“农忙种地,农闲修路,天天200多人奋战在工地,钢钎子、八磅锤就是我们的工具,一条路整整修了五年,那真是红旗漫卷,战天斗地的时代。”

92年开始到96年通车,只为了解决百姓一个问题——走出大山!一条三米宽的路,强勉能让三轮车通行,能把村里的烤烟送出去就是王院村天大的事。陈分新至今还记得当初通路的盛况:“百姓家家户户自发放鞭炮,自发组织锣鼓队迎接通车,80岁的老艺人柯永寿用篾扎了个门楼子庆贺,年龄大的人第一次知道汽车的模样,80岁的晏文风老人告诉孙子,必须要用180拖拉机载着她跑一圈,否则死不瞑目……”

在修路的同时,陈分新带着群众靠着抬、搬、拉的原始方式,硬是让王院村94年通了电,98年通了水。

陈分新在工地查看进度

车通了电来了,王院村改变了模样:楼房盖起来了,烤烟能卖上好价钱,人们知道了外边世界的模样,外出务工能人改变了王院村的思想,“乱包”日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去不返。

日子在慢慢变好,陈分新说。但同时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到村上来拉山货的大车越来越多,我们的路连会车都艰难,这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怎么办?要与时俱进呀!于是路的提升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据驻村工作队队长华荣宝介绍:“目前王院村的道路路面按照5米设计,加上附属设施达到6.7米,今年修通6公里,明年修通8公里,总投资1800万,到位资金1500万,陈书记跑项目,做规划,发动群众,协调进度,一刻也不得清闲。”

陈分新在村民的烟地里查看烟叶长势

两次修路,对于陈分新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人越来越少,活越来越好。“92年修路的时候,要200个劳力,成天担心安全问题,劳力问题,现在只需要20个人就可以了,全部是机械,而且活干的又快又好,这也是国家力量的体现。”

这次路彻底的修好了,对于村上来说,基础设施都达到了最好水平。“我们用电优于城市,村上净水厂的水马上就送到百姓的灶台,村级劳务公司实现了400人的劳务就业,800亩烤烟,200亩黄花,300亩油用牡丹和1000亩拐枣保证了农民收入,兜底保障实现了‘无能’老人的生活。”谈到村上未来发展,陈分新充满自豪又信心满满。

27年支部书记,王院村习惯了有陈分新的日子,陈分新也习惯了和父老乡亲们在一起。王院村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改变对于陈分新来说,就是自己坚守了一颗初心——誓让王院村一年一个模样!而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支部书记的使命。当初的初心就是让村民能吃饱能穿暖,而现在就是让村民把日子过得好之又好,既能保证经济收入又能保证精神富足是永恒的两条主线。

陈分新在村民家中指导产业发展

对于村级组织来说,陈分新早已经在着手培养新人,调整领导班子结构,他有自己的担心:“人都是会老的,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假如我无能为力的时候,王院村持续变好这条道还要走到黑,我要尽快完成60后、70后、80后、90后的组织部署,实现新老交替,新老对接。”

在他的带领下,王院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他自己成为全国劳模,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王院村的巨变,让陈分新的实践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这位马上花甲的老人22次进京,60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63次,130多条建议供国家领导决策……

时下,对于他来说,乡村振兴如何提前介入,村集体经济如何破题,山大坡陡地少的农村如何转型升级?农民的收入和飞速发展的房价物价如何协调统一等问题成为他新时代的思考,而这些,也成为了他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