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世斌
来源:旬阳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4-25 14:47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中华文明之所以雄伟壮观、气象万千,离不开“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累积效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遗产保护正是文明赓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多样文化创造的资源库和灵感源,这些文化遗产所沉淀和凝聚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理想、审美情趣等,体现着国人精神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生发着国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和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要把这些遗产的物质和精神潜能释放出来,使之融汇生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成为文化自信的深厚来源,成为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
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地域人文历史悠久厚重,人类生存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秦设旬关并以关置旬阳县,旬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发展历史。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响,形成南北兼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共收录不可移动文物621处。各文物点均地处野外,山大沟深,道路崎岖,重峦叠嶂,沟壑密布。保护工作量大面广,保护甚是艰难。越是最基层,越是与这些文物接触得最多。文博工作者就是要怀揣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初心和使命,在保护与传承之中,克服困难、亲力亲为、身赴一线,才能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与此同时,要创新思维,创造条件,让深藏在“闺房”中的文物更多更好更广地惠及广大民众。
到文物点,接触文物,才能看到最基础,最真实的东西,才能发现文物所蕴藏的故事,才能讲好文物背后的真实故事,这是文博工作的群众路线,也是身为文博工作者的职业本分和福分。文物保护工作艰辛、责任重大,需要的是执着,需要的是坚守,需要的是勇气,需要的是担当。只有顶着酷暑严寒,冒着被蛇蝎、蚂蟥、胡蜂等叮咬的危险,面颊布满汗水,两腿沾满露水、泥土、荆棘深入田间地头,穿梭沟壑峁寨,才能对文物有所认知,才能与文物更为亲近,才能更为清晰地聆听到文物传递的“心语心音”,才能设法去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会无怨无悔,用匠心守护这些古人智慧,惠及民众,引起共鸣,赢得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让文物工作者越发认识到,丰富的文物、生动的展陈能够让公众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所以,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自信。虽说工作艰辛,但当接触文物,触摸历史,那些小心翼翼的幸福和自豪,那种穿越在古代和现代之间的感觉,特别奇妙,使人乐在其中。因此,我们必须敬畏和善待自己的职业,让保护、传承、坚守成为文博工作最鲜明的特征,成为接近文物、服务民众的不二属性,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高举的一束火把。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优秀保护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