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雅
来源:旬阳市构元镇
发布时间:2025-08-29 10:54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作风是干部的“名片”,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还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干部的作风实不实、纪律严不严,群众看在眼里,事业落在实处。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把作风建设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以务实之举回应群众期待,以清廉之姿护航干事之路,才能让各项工作经得起检验、赢得民心。
筑牢思想根基,让作风建设“扎得深”。思想是作风的“源头”,思想不偏,作风才不会走样。现实中,少数干部出现“慵懒散”等问题,根源往往是思想上松了“弦”,或是把“履职”当“任务”,缺乏主动担当的意识;或是对“小节”不在意,认为“不影响大局”便放松要求。这就需要把理论学习与作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常态化的党性教育、典型案例警示,让干部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从思想深处树牢“求真务实”的理念,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转化为“主动干、认真干”的自觉,让作风建设从“外在要求”变为“内在追求”。
注重实干行动,让作风成效“看得见”。作风好不好,关键看行动。优良作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是干部俯下身子察民情、算清“增收账”的扎实脚步;在项目攻坚的工地上,是干部盯紧进度解难题、守住“廉洁关”的务实身影;在窗口服务的岗位上,是干部简化流程优服务、杜绝“推拖绕”的真诚态度。干部干事创业,既要“敢担当”,面对难题不回避、不退缩;更要“守规矩”,办每一件事都依规依纪、公开透明。唯有把“实”字刻在履职的每一个环节,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的实效。
锚定为民坐标,让作风温度“暖民心”。作风建设的落脚点,始终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群众对干部的期待,从来不是“口号响亮”,而是“事办得妥帖”。有的干部跑遍社区摸清“老旧小区改造”的堵点,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敷衍应付,最终让居民住得舒心;有的干部在化解矛盾时“一碗水端平”,不偏袒、不徇私,用公正赢得群众信任。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是作风建设的生动注脚。说到底,作风建设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群众办事少跑腿”“急难愁盼有人管”的具体细节里。唯有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晴雨表”,才能让作风建设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每一名干部都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工作,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推动发展,让优良作风成为干事创业的“标配”。如此,既能在岗位上筑牢“清廉防线”,也能在为民中凝聚“奋进力量”,让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实效,真正以作风之优谋发展之进、固民心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