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时评 >> 本级网评 >> 正文
张世波:做官这样危险的事?

作者: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世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26 15:25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至楚,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官的人处境太危险了”。《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录:汉武帝太初二年,太仆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当公孙贺被引来举行拜受丞相的仪式时,他不接受印信,叩头哭泣不肯起来。汉武帝根本不理这些,仪式结束即起身离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公孙贺不得不接受印信,出宫后长叹一声:“我从此危险了(我从是殆矣)”。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和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落马之后,都向其子女留言,叮嘱“千万不要从政”。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几千年来,从政做官进而兼济天下一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抱负和最高追求。从什么时候起,从政做官成为一种“高危”的行业了?

    “做官危险论”产生的原因大约有三:一是当今中国社会正急剧转型,已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和“风险高发期”,风险性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这种风险性已经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各个人群,包括官员;二是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多,面对的诱惑太大,投机钻营者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官员稍有不慎,就落入精心营造的“陷井”,从而身败名裂;三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出台的一系列新政,在削弱官员显形和隐形特权的同时,也掀起了群众、媒体的监督热潮,官员被置于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受到极大关注,做官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其实“做官危险论”是个伪命题,也只有是对心术不正者和腐败分子才是成立的。因为只要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庞大的干部队伍中,这些出事的官员仅仅是“沧海一粟”,否则也不会连年出现蔚为壮观的考公热。官员因为或贪或庸才有危险,假如官员真正做人民的公仆,假如有严格的制约和监督体制,假如官员都能遵纪守法,当官会有何危险? 不过“做官危险论”到也不是全无益处,古人说: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为官之人,只有懂得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群众、敬畏责任,才能“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如何做好官,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更好的为人民谋利才是官员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要严格自律。做为官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权力对自己的腐蚀。真正明白掌权不是一种荣耀和风光,更不是一种利益和特权,而是一份信任,一份责任,一份奉献。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汉代刘向曾说过,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就是说接受别人的鱼,就会因此丢掉俸禄再没有钱买鱼吃;不接受别人的鱼,保全了俸禄就会终身有鱼吃。要学会知足常乐,在生活中向下看,在工作中向上看,用理智战胜私欲,做到心不动于红利之欲,手不伸于物流之诱,目不炫于七色之惑。

    二要接受监督。要正确看待监督。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把贪官敛财称之为腐败,也就是没有把这些管钱管物的贪官们公开致于“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有效监督机制里。监督既是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更是对领导干部的关爱和保护。要自觉接受监督。领导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虚怀若谷的胸怀、闻过则喜的境界、从善如流的精神,正确对待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注意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不断从批评和监督中发现差距、找准方向、改进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执行失真、行为失范,才能树立公信,赢得民心。

    三要贴进群众。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时强调“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官员的权力来自于群众,群众是执政的社会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群众可以拥护你,也可以抛弃你。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这才是最最危险的事情。各级官员要以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时时刻刻向人民群众学习,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建议,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到饱含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职、善谋惠民之策、勤办利民之事。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爱戴,做官不仅不危险,还能心宽位正美名传。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