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远山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27 14:03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据报道,河北省承德市社保局一名科员利用养老保险系统漏洞,将数百万元养老保险金据为己有,此事引发热议。这一案件,再次让人们关注民生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情况来看,系统漏洞是导致养老保险金被私吞的重要原因。由于当地养老保险系统迟迟没有实现联网,依然停留在手工转移业务模式,不核实缴费单据,只看养老保险转移单和对账单,不能查询被转移人员的缴费情况。这就给了一些人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的空间。实际上,在承德当地,利用社保系统漏洞敛财的,并非个案。少数不法分子打着公家的旗号、利用制度的盲区,让民生工程沦为个人“摇钱树”,这类现象由来已久,亟待进一步遏制和治理。
在基层,总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上面的政策很好,但一到下面就变了形、走了样。具体到民生领域,从近年来查处的众多案例来看,制度设计的漏洞、制度执行的不力、监管机制的缺失,往往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现实因素。从违规办理人情保,到挪用农村救济款、低保金,再到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资金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无不暴露相关制度的软肋及监管机制的软弱迟钝,以至于给腐败分子提供了以权谋私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一些腐败分子利用制度漏洞大肆吞噬民生资金资源,是“微腐败”的常见类型,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形势下,对这类腐败现象更应严管严治,坚决防止一些人打民生资金资源的主意、触碰百姓的奶酪。
治理顽疾,既需要猛药,也需要治本良方。正反两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针对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查处个案并不是终点,关键是举一反三、查漏补缺,让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不断挤压腐败滋生的空间,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环境,从而为民生福祉筑牢制度防线,为群众利益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