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我的乡村工作经历片段记忆

作者:原旬阳县纪委副书记、旬阳县监察局局长 陈守成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06 15:49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既没背景,也没有后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阴差阳错的参加了工作。用农村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从一个吃颗颗儿粮的农村娃,变成了进城工作,每月拿工资,吃面面儿粮的城里人。现在我已年过六旬,退休在家,初参加工作时陪单位下乡的往事,老在我的眼前浮现,好像发生在昨天。

我刚进十八岁就参加工作,那时不知天高地厚。公社书记说让我当广播员,实际上是架线员。第一件工作就是架一条途经张河公社权口珍珠神洞,直到刘家河共六个生产大队的广播线,这些地方全是翻山越岭,高强度工作整天感觉既累又饿。七十年代吃饭是个问题,一日两餐,每餐交半斤粮票,一角二分钱。生产队长为了给我们安排伙食,费不少力,即便是吃饭交票交钱,还是没有人家愿意管饭。一连三天都安排在一户刘姓家吃饭,三天都是一样饭,以红苕为主,抄红苕叶或杆为菜,说是玉米糊都实际上是红苕块煮上少量玉米粒,就是这样我和同行的老杜每顿都吃三大碗。现在老犯胃酸,可能就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那时候下村工作,基本上是在群众家住宿。记得生产队长说别的家不好安排,就住我家吧,老杜有些拐(旬阳方言:有心眼的意思),说有事,先回去了。我一人晚上住在队长家,时到秋天,晚上有些凉,生产队长说没水,就不洗脚了睡吧,我一看床上捕的是凉席,一床被子已不看清是什么颜色,通常叫油滓子。没办法,连衣服屈在床上冻了一晚上,第二天老杜来了,我说你到底比我狡猾。现在我常犯气管炎,也许就是那时受冻落下的病根。四十多年过去了,回想第一次下村工作,吃第一顿饭,睡第一次农户家,真是别有滋味。四十年前的往事不堪回首,难以忘怀。我感慨:忆往昔,峥嵘岁月不逢时,看今朝,灯红酒绿年轻人。我们那一代人当年的生活,和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1975年秋的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区委书记让我和他一起下乡。按说轮不上我,原因很明显,一是我才调到区上情况不熟,二是没经验,不到二十岁,对工作怎样搞一窍不通,狗屁不懂;三是书记对我也不了解,我对书记也不熟悉。奉命陪同,七天去了四个公社。因为人老实,一路上出了不少洋相。那时没有公路,下乡全靠11号(两条腿)。第一站从神河到白庙公社,谈完工作后叫吃饭,我以为可能要大餐一次,饱吃一顿。实际是用两条长板登一拼当饭桌,四碗菜,一壶散酒,唯一的荤菜是野兔肉,算是高档了。我看有些太不象话,事后问同事,说招待区委书记怎么能那样,同事说那算不错的,一般都没有酒菜招待。到石门、楼房两个公社,要走七八个小时山路。一路上,书记总是背个大挂包,我这人太老实,也不知道给书记背一下,书记实在背不动了才说,小陈把包给背一下,我一背才知道包太重。晚上同书记住在公社客房里,临睡前,书记说包里有馍片,让我一同吃一点,我一看包里基本上是模片,才知为啥那么重,因为要走几天,书记对生活早有准备。几十年过去了,书记也升职为县上领导,我也阴差阳错先后在同书记下乡的几个公社任职。更巧合的,是撤区并镇后我在原区公所并为镇后的镇党委任书记,并和我的启蒙书记在一个办公室一起办公。时代发展到今天,不知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变化和人的进化,很多事情都是物是人非。但是我想,我有一点是不能变化的,我也没有变,那就是不能变了我是农村娃这个根;我更不能忘的,是我的那一段在农村工作时的那些片段,那些经历,那些记忆,让我终身难忘,受益匪浅,受益终身!

回忆我的工作经历,1974年至1980年前后,我在原张河公社任广播员、神河区农技站任农技干部;1980年至1989年先后在原楼房公社、石门公社、金寨公社、神河镇任主任、书记;1989年至1991年在安康市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学习,1992年至2002年先后在吕河区、神河镇任副区长、书记等职。2003年至2016年,任旬阳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主任科员等职,2016年7月退休。任职期间曾多次评为市、县先进党务工作者和五好党委书记。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我的成长进步,与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要做到退休不褪色,要像在岗工作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     

下一篇:舍与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