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1 15:23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这样一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是一位守边兵士在归途中所赋的诗,在这一段中,以杨柳代指春天,以雨雪代指冬天,时间流转,回想当时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借景抒情,感时伤事,千古传诵,并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影响,杨柳也就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物象。
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在这里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里,表面写景,实际上却是在写情,风景的清幽和客情的冷落相互映衬,一瞬间离愁别绪挂上心头。“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在北宋时期就流传甚广。据记载,苏轼还曾问善歌之人“我词何如柳七?”那人回答说,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则“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看出柳永这一句词的经典了。
杨柳,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树木。古代时,村庄庭院、房前屋后,处处可见杨柳的影子。而正因为如此,外出的游子在外见到路边杨柳,就容易想起故乡的杨柳,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想起故乡的亲朋好友。
杜审言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在外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所以何逊见边城杨柳色,想起故乡:“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边城思诗》)岑参在边塞思乡,将乡愁挂在了杨柳树上:“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韦庄在异乡起乡愁:“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外思乡》)
除了思乡,古人还常常将杨柳与离别联系起来。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古人饯别,不是在驿亭、酒肆就是在河边桥旁,而这些地方多种杨柳,于是有人折柳相赠,有人攀柳而悲。并且“柳”又与“留”谐音,杨柳渐渐就成为离别的代名词。
王之涣的《送别》写道:“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折柳送别乃家常事,然而离别之多,杨柳尚不胜攀折,更何况人呢?
李白的《劳劳亭》则更有妙想:“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你看那柳条未青、无枝可折,是春风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才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春风本来无知无情,此时却与相别之人一样有了伤别、惜别之心,用意可谓深曲。
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则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他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可以折柳相赠,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
长安灞桥的杨柳,更是担起了无数离别之情。《三辅黄图》记载,“霸桥(即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于是就有了岑参的“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有了罗邺的“何事离人不堪听,灞桥斜日袅垂杨。”有了裴说的“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等等。这些诗句回荡在长空之中,与灞桥边的杨柳一起,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一直鲜活地存在于文学史上。
钱锺书认为,除了折柳送别的习俗外,六朝及唐应该还有折柳寄远的习俗。对于折柳送别来说,送别一人,那么只折柳一次便可以了。而折柳寄远则不同,所折之柳是门前庭前的杨柳,折柳之人是亲朋好友,折柳之时是离人离开之后。由于行役有年而归来无日,人们反复折柳来寄托思念之情,以至于“折断杨柳枝”。所以李贺有诗言“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致酒行》),李白也说“无令长相思,折断绿杨枝”(《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当然了,折柳寄远并非说真的寄去远方,毕竟古代交通不便,不可能在短时间就将柳枝寄给远方之人,古人对此早有意识,文与可就说“欲折长条寄远行,想到君边已憔悴”(《折杨柳》),正是说他想要折柳寄远,却担心到了那里柳条怕也已经“憔悴”了。所以,所谓的折柳寄远,其所重的仍在折柳二字,借此表达对离人的思念和盼望早归的心情。
离别折柳,是依依惜别;寄远折柳,是思念思归。如果说亭边柳、桥边柳屡屡被折赠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那么园中柳、庭前柳频频被折寄远,则堪比一曲“陌上花开缓缓归”了。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人们在杨柳身上寄托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和愿望,使得杨柳成为特定情感的载体——思乡、离别,杨柳也就渐渐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不断地出现在诗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