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红军镇百姓的“红色生活”

作者:曹 琦 牛银祥 潘廷俊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11 08:39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红军镇位于陕西省旬阳县东部,陕鄂两省交界处。该镇原名叫丰积乡,因红军曾在此建立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自己改名为“红军公社”,后来获得省政府批准;1984年改称“红军乡”,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更名为“红军镇”。

9月下旬,记者慕名来到秦巴山区,走进这个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小镇,探寻红军足迹,感受这里尽染“红色记忆”的百姓生活。

认红军为“祖辈”——

世世守护红军墓

走进红军镇,先听红军故事。

1935年10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从湖北省郧西县长征北上,敌人尾随追击。红军行军至陕西旬阳时,决定留下曾在此开辟根据地的特务连指导员高中宽带领二班的14名战士阻击敌人。战斗打响后,高指导员和14名红军战士英勇作战,借助地形优势成功挡住了追兵。眼看部队走远了,二班准备撤退,这时,敌人的迫击炮打过来一发炮弹,高指导员和尚班长不幸牺牲。

红军战士立即把高指导员和尚班长的遗体转移到碾子沟。在这里,他们遇上正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曹有伸等人。一位红军战士上前说:“老乡,我们的高指导员和尚班长牺牲了,想借一块地把他们埋了。”

曹有伸说:“行!我这块地就是你们红军去年‘打土豪、分田地’时分的,而且,我们乡许多人都认识高指导员……”

那个年代,秦巴山区缺医少药,老百姓得病只能听天由命。红军在旬阳发动群众时,出身中医世家的高中宽经常身背药箱,到老乡家中看病送药,治好了许多人的病。为感恩红军,曹有伸说:“给高指导员选块好地吧!”

“不行!高指导员牺牲前特意说了,埋葬他不要占用老乡的好地。”红军战士拒绝了曹有伸的好意,就在曹家地边的山坡上挖坑埋了。

当曹有伸把两位红军牺牲的消息带回村后,乡亲们悲痛不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时,让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并且,红军缴获的财物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军需物资,其它的都分给了贫苦百姓。

红军爱百姓,百姓念红军。因此,乡亲们就常去守护红军墓。敌人驻扎旬阳期间,曾到处张贴布告:“凡上红军墓者,单人罚米二斗,约会上坟以‘红军暴动’治罪。”但是,乡亲们没有被这布告吓住,白天不能去,他们就晚上去,始终守护着红军烈士墓。

全国解放不久,乡亲们自筹资金修建烈士墓。为让子孙记住红军,乡亲们把红军烈士当作自家的祖辈来纪念,因此立碑时就刻上了“红军老祖墓”5个字,并以“红军”二字来给自己的居住地命名。

喜红色成风俗——

家家镶嵌红五星

走进红军镇,“红色记忆”随处可见。无论是小镇街道两旁的民居,还是乡间农舍,家家户户的大门刷红漆,窗户护栏有红五星,还有许多人家在房顶的正中央镶嵌一颗硕大的红五星。

走访农户,厅堂张贴的年画是红军画像,橱柜上的木雕是长征重要事件发生地的标志画,茶杯、脸盆等生活用具上印着的是红五星和毛主席写的长征诗词,许多老人和孩子穿着的服装是仿制的深灰色红军服,各村村头的宣传栏总有一块刊登的是红军故事……

红军长征离开这个镇已经整整81年了,但是,当年的红色歌谣仍在这里传唱。采访时,80岁高龄的曹纪斌老人和儿子、孙女一起,为记者唱了一曲红军歌谣:“山高遮不住太阳,黑夜过去天就亮,江水滚滚掀波浪,老百姓迎来共产党……”

这里不仅有红军镇、红军村、红军湾、红军河、红军路等地名,而且,记者采访时还在村民花名册上看到,许多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爱嵌“红”字,男的叫“红军”“纪红”“长红”,女的叫“红梅”“红霞”“红云”……78岁高龄的张红兵老人说:“按祖传的姓,取一个嵌‘红’字的名,才是地道的红军镇人。”旬阳县人武部领导告诉记者,红军镇的青年男女订婚,必去红军墓前叩头,不叩头,乡亲们不认;结婚,新房里必须有两条大红被子,少一条会被长辈责怪!

为什么这里的民俗喜“红”、民风尊“红”?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告诉记者,红色、红五星,代表着红军、共产党。乡亲们都相信,过去,共产党让百姓翻身做主人;现在,共产党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将来,共产党一定能让中国人实现中国梦。

学红军是家训——

代代争当红军传人

9月21日,4名从红军镇应征入伍的新兵来到“红军老祖墓”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到部队后,一定刻苦训练,努力工作,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争当合格的红军传人!”志愿到边防服役的新兵杨清伟对记者说:“我在红军镇出生、长大,我要对得起‘红军镇’这3个字!”

据红军镇领导介绍,每年新兵启程、学生开学、民兵入队和党员干部集训,他们都要来到红军墓前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在红军镇,培育青少年以红军为标杆,表扬一个人就说他“像红军”,批评一个人就说他“不像红军镇人”,这不仅成了红军镇的一个传统,而且学红军是许多人家的家训。

从红军镇入伍的武警辽宁总队葫芦岛支队副参谋长张仁晶,在曾经参与守护红军烈士墓的祖父、曾被评为“学习红军好榜样”的父亲影响下,上小学时就立志像红军那样当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入伍后,他苦练军事本领,多次在大比武中摘金夺银,3次荣立三等功。

红军镇庙湾村民兵付雪祎的祖父、父亲都是优秀民兵,他家的家训是:“遇事多想想红军,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红军镇有数十个矿,付雪祎是矿山应急分队队员,他多次在矿难救援中不顾个人安危抢救遇险工友。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要有红军精神。”这是青年教师陶世林家的家训,他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志愿回红军镇教书。山乡学校教师少,他一人担负几门主课的教学任务,还挑着班主任的担子,经常备课、批改学生作业至深夜。他任教12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红军长征精神里的许多优秀品质,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重要准则,应该代代相传。”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介绍说,该镇多年来坚持开展“红军传人”和“传承红军精神好家庭”评选活动,乡亲们把这个荣誉看得很重,每年的“双红”表彰日,是红军镇最红火热闹的日子,因为,乡亲们希望红军镇永远“红”下去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