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凡青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17 08:21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教人如何为人处事做官的语录,其中教人“慎独”让我感触犹深。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理解起来颇有意思,也有深意。按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孟母三迁,择仁而居,正是孟母受到孔子这句话的影响,才积极寻觅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才培养出了又一个儒家大师孟子。不过,著名学者南怀瑾对这种理解并不认同。南怀瑾认为,“里仁为美”不在于身居何处而在于心灵归宿,在于心灵是以仁为学问安顿的处所,以仁为标准,追求学问的真善美。如果学问、思想没有达到仁的境界,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智。
哪种理解更贴切,这里不去探究,但后一种理解对我心里的触动远大于前一种。
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居住在高楼或小区,倾其毕生积蓄买下一套住房,买在哪里,也就住在哪里,大多数人不想搬走,或没能力搬走,哪里还可以择邻而居。即使数次搬迁,而芸芸众生,又有谁在脸上贴个“君子”、贴个“小人”的标签,就是想住到好人堆里,恐怕也难能如愿。这是现实,无法回避,也不能无视。但是,人的心灵就不一样,心灵属于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心灵能由自己主宰,向善还是向恶,自己不仅有发言权,还有决定权。
法官是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繁重的办案数量,高要求的办案质量、金钱的诱惑、社会上少数人的误解、情与法的碰撞、付出与获得的困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让我由“里仁为美”想到法官的“慎独”。
何谓“慎独”?《中庸》第一章提及“慎独”,曰:“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目者,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指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警惕真诚;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怀有敬畏。曾国藩一生修身立德,常提及“慎独”二字。他认为“自修之道,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疾,可以对天地泣鬼神”。
与绝大多数人一样,法官也做不到择邻而居。但是,由于受到职业道德的内心约束,法官能够也必须选择心灵安置的处所。正如南怀瑾所言,“里仁为美”不在于身居何处而在于心灵归宿,因而法官慎独与“里仁为美”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法官须慎独,只有慎独,才能恪守心灵的真善美,这是职业情操,也是道德修养。2013年8月,上海法官违纪事件成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此次事件的教训极其深刻,严重损害了法官的形象,也再次提醒法官应做到慎独。慎独是法官保持自身廉洁的武器,只有对慎独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将慎独转变为一种职业操守和生活习惯:身居三尺法台,直视群情激昂的争执双方,法官不能不慎独;公堂一言断胜负,朱笔一落命攸关,为案件作出裁判之时,法官不能不慎独;灯红酒绿世界的诱惑,七情六欲的人情困扰,让法官不能不慎独……
后汉人杨震,为官清廉。昌邑县令王密,为报杨震栽培之恩,在夜里拿上十斤黄金悄悄拜见杨震,并再三要求他收下礼金。杨震拒不接受。王密以为杨震不受礼金是怕人知晓,便说:“夜晚无人知道。”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古人尚且如此,新时代的法官更应当严格要求,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廉,保得住平安。
法官慎独,一种永恒的高尚!里仁为美,一个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