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时评 >> 本级网评 >> 正文
党员干部要善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作者:李方      来源:红军镇李方     发布时间:2022-12-12 10:13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党的二十大开幕的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人民”二字的分量,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宗旨意识,坚守人民立场,善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找准问题“症结”,开出有效“良方”。

深入乡村“望”民情,观基层风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是“练兵场”,一线是“大熔炉”,实践是“大考场”。群众是水,干部是鱼,党员干部唯有力戒“花上垒花”的形式主义,方能如鱼得水。时下,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不善、不愿、不屑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安排工作习惯微信群里“吼一吼”,处理事情经常电话上“问一问”,了解情况依赖表格上“看一看”。这种不良风气被一些干部自嘲为“不见面治理”,值得警惕。党员干部作为干事的中坚力量、骨干支柱,要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勤到基层“墩墩苗”,让自己沾沾“泥土味”、浸满“汗水味”、晒晒“健康黑”,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察民情、观村貌,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身边人”。

倾听建议“闻”呼声,查百姓需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才能真正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事实上,仍有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好摆门面,好说空话,墨守成规;只唯上、不唯下,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群众,干群鸿沟越来越深。“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党员干部要绷紧“民为本”之弦,“置顶”人民,多说“土话”,多交几个“农村朋友”,常听百姓呼声,常查百姓需要,紧抓“鸡毛蒜皮”的小事,下足细致入微的“绣花”功夫,以“事不过夜、争分夺秒”的勤勉,以“马上就办、用心去办”的实劲,实现群众有“呼声”,服务有“回声”,让民生更有“厚度”,发展更有“质感”,做好群众的“暖心人”。

放下身段“问”计策,纳民间良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智慧来自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具首创精神的,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政策落实的亲历者与评判者,也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贡献者。诚然,如今仍有一些党员干部自认为职位高群众一等、学历高群众一截、能力高群众一筹,不屑于与群众打交道,在群众面前放不下架子、丢不掉官腔,下基层走马观花、问计群众点到为止。“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保持“眼睛向下”的情怀,以人民为镜,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听取群众意见作为必修课,最大限度集聚群众智慧,发现并凝练出“好点子”,当好群众的“小学生”。

把准脉搏“切”症结,解群众难题。“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求来考量,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更不能主观臆断,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牵住办实事的“牛鼻子”,真正找准群众痛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党员干部要接近群众的“柴米油盐”,尝尝百姓的“酸甜苦辣”,锤炼过硬的本领,愿意接“烫手山芋”,善于当“热锅上的蚂蚁”,敢闯入未曾涉足的“盲区”,敢打破有碍发展的“禁区”,一锤接着一锤落、一亩接着一亩犁、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文章录入:xydflzw     责任编辑:xydf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