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时评 >> 本级网评 >> 正文
再寻“传家宝”

作者:顾相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30 09:50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说起“传家宝”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影视剧中常见的玉镯、古玩甚至是某件极具纪念意义的传承物品或者是有着严格而系统世家大族的字画、金石之物等等。没错,这些都是因为物品本身具有值得传承的经济价值的“传家宝”。而这些“传家宝”又怎能是我们一个普通家庭可以奢望的呢?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为我们留下了无价的“传家宝”,只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它的价值所在。今天,我将通过几个物件来和大家一起再寻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我们的“传家宝”。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忆一本都熟悉的书——《史记》,这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其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这样一本评价颇高的史学论著,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传家宝”有什么联系呢?这要从它的作者和自序说起—— 司马迁,什么人?读过历史或看过影视剧 《汉武大帝》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受过宫刑仍然坚持记录历史的史官。是什么让他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即为不孝的古代,坚持完成了这样一本巨著呢?我们看看他的自序——《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而他自己的自序,则放在列传的最后一篇,也就是《太史公自序》。

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这不是司马迁所说,而是他的父亲司马谭的嘱托。父亲对司马迁说:我死后,你必定当选太史一职。做了太史后,别忘记为父想要写的史学专著。在太史职位并不世袭的汉朝,是什么让一个父亲如此自信,认为儿子司马迁必定当选太史一职,又是什么让司马迁在困苦中仍然没有放弃《史记》的撰写?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获得了今天所说“传家宝”的第一个含义: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司马谭身为父亲,为儿子启蒙,请名师教导,使其十岁则诵古文,并身教言传,资助他于二十岁壮游天下,使其成为最出色的接班人;责任是司马迁作为儿子和史官论著《史记》,无论如何苦难,定不负所托;责任,是革命先烈们在浴血奋战中面对敌人枪口时镇定的笑容;责任,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众多共产党员为了一方发展而默默付出的笑容;责任,是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为群众服务的笑容;责任,是晚辈搀扶痴愚的长辈缓缓散步的笑容……孝顺是责任,敬业是责任,传承也是责任。这就是“传家宝”的所有意义了吗?

不,别着急,我们继续来回忆第二个物件——信纸。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什么样的纸张、笔墨造就了万金的家书?是我们早就遗忘的毛笔信笺,还是多年不曾贴过的邮票?为什么家书这么值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战火连天的年月传达出来的家人平安的信息,还因为它的教育意义。

历史中那些著名人物,在和自己的孩子们书信交流中,循循善诱,大约也会把关于“传家宝”的事情写在信上——那么,他们都写了些什么?翻遍历史上著名的家书,你会发现在这些书信往来中,有一种意思是所有书信都会表达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哦,这是告诉我们子孙后代“再笨,也不能不读书”!这就是“传家宝”的第二个含义:读书、学习。

接着,让我们再回忆一段诗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弟子规》,其内容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这也是当前学校、家庭与社会机构共同推广的国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为什么近年来,国家又开始着力推广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教育呢?仅仅是因为捡拾遗落的文明吗?不,我们是为了找到新的秩序。这些秩序,早在我们小的时候坐在门墩儿上看妈妈纳鞋底时,妈妈都给我们讲过“借别人东西要及时归还,到别人家里要敲门再进,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等……”;这些秩序,早在吃饭时爸爸给奶奶端第一碗饭的笑容里,就做给我看了。这就是 “传家宝”的第三个含义——规则。

责任、读书、规则几乎已经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现阶段需要传承的“传家宝”真正的含义。

传家之道实且重,传承之方意更深。再寻“传家宝”,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家风家教的探索与传承。真正的“传家宝”在神而不再形!无论是哪一位祖先,无不希望自己家族昌盛,子孙后代繁荣。“传家宝”就是先辈们曾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们:如何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别再说我家没钱没历史没有“传家宝”,其实长辈们早就念给我们听,做给我们看了,不信?现在你就回家找一找!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