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董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6 16:58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后唐开国皇帝唐庄宗李存勖文武兼备,继位之后,每次出征都带上父亲临终时给他的三支箭,时刻提醒自己,不敢懈怠须臾。他接连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天下豪杰无人能与其对抗。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李存勋却肆意宠信伶人,放纵自己欲望,最终命丧国亡,留下无尽唏嘘。北宋欧阳修在编修《新五代史》的时候,专门做了一篇《伶官传序》,叙述后唐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人者,心之器也”。李存勖因为坚守“初心”,严格约束自我,而忧劳兴国;也因为忘记“初心”,自我放纵,而逸豫亡身。由此可见,始终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庄子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翻看落马官员的“忏悔书”和“警示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在入职之始,也曾树立忠于党和人民的“初心”;也曾栉风沐雨、心无旁骛地战斗在急难险重一线。然而,随着工作愈久,手中权力愈大,交友范围愈广,自省意识却没跟上,渐渐被贪图财利的物欲、苛求地位的权欲、眷顾美色的情欲、背离法纪的侥幸所羁绊,逐渐淡化了“初心”,等到积重难返,身陷囹圄,即便整日面壁思过、以泪洗面,也无济于事。
荀子云:“人生而有欲”。人兼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受环境、性格、家人、社会等因素影响,党员干部同样拥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责任。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拿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寻找人生的价值,在繁杂的事务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用戒奢以俭、脚踏实地、两袖清风、遵纪守法的“正能量”消除贪图财利、苛求地位、眷顾美色、背离法纪的“潜规则”。只有这样,方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住压力,才能做到“后天下之乐而乐”。
莫尔说过,“人这一生最艰难的就是选择”。日常生活中,面对诱惑,难免心弦拨动;面对攀比,难免思想颤动;面对压力,难免身体疲惫。“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一次越轨,一次饭局,一次江湖称谓,看似没有多大危害,但不加遏制,最终“微恙成大疾”。所以,“洗心”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既要做到防微杜渐,又要做到斗志弥坚;既要有卧薪尝胆的坚韧,又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毅,容不得“一日曝十日寒”的起伏不定和半点疏忽大意。
“初心”常“洗”并非要整日“格物致知”般地苦苦求索,学学焦裕禄同志,坚持在睡觉之前“放电影”,把白天的事情详详细细回忆一遍。看看哪些违背了初心,哪些与“三严三实”的要求有差距,哪些与“四有干部”的标准有背离,既能趁夜晚的宁静理清思路,又不浪费白天工作时间,对问题即知即改,何乐而不为?
如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常洗“初心”当作一种责任、要求和习惯,见缝插针地洗一洗,精益求精地洗一洗,让“底色”洁净如初,让激情永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