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应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1 15:36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说来惭愧,最近我才决定读它。每天坚持读上几页,坚持一个多月,终于读罢一遍。其实,《论语》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枯燥,它的语言很有趣味,其中的道理也发人深省。
《论语》成于众人之手,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到汉代时,《论语》出现了三种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古论语》则是用先秦时期的六国文字抄写。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语》和《齐论语》合二为一,整理成《张侯论》。由于张禹是汉成帝的老师,地位显赫,他整理的《张侯论》最终大行于世。今天我们能读到的《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的传本。
《论语》流传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之久。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必读之书。余秋雨说,美德的最高文本,是《论语》。不过,评价最高的当属“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源自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北宋初年,时人传言宰相赵普不学无术,读过的书只有一本《论语》。宋太宗向赵普核实,赵普如实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读通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这把《论语》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除了赞誉之词,贬损《论语》的也有一些。西方学人中,黑格尔对《论语》很不待见。在《哲学讲演录》中,黑格尔谈到《论语》,称其一点哲学味道都没有,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在哪一个民族文化里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还讽刺说,为了保持孔子他老人家的名声,《论语》最好别翻译。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有人作了考证,结论是儒者为了抬高身价所虚构。至于黑格尔对《论语》的轻蔑,钱钟书等大家也都纷纷指出了他的武断和偏颇。《论语》并非孔子的专著,因为是对话记录体,篇章字句自然不很系统,哲学性和逻辑性的确不是很强,但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绝非西方“哲学”概念所能简单衡量的。
誉也罢,毁也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它所阐发的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道理,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精髓和血脉,内化为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物质世界极为丰富、人心空虚浮躁的当下,仔细品读论语章句,净化内心,反躬自省,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速则不达”“匹夫不可夺其志”“过犹不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默默读着这些传承了2500多年的字句,内心是何等的澄澈清明。《论语》实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富矿,它所倡导的仁之精神必将继续发出熠熠光辉,给处在迷途中的人以有力指导。它所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对人际交往有重要指导意义,更将会对文化多样、价值多元冲突下的国家关系提供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闲暇之时,手捧《论语》,静心一读,学思践悟。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