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敏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4 08:37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近日来翻阅光绪年间刊行的《日照县志·艺文志》。蓦地,一个名字赫然映入眼帘:杨继盛。真没想到,这个被誉为“明代第一硬汉”的忠直谏臣,竟然与我们日照有过诗情交关。
“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这首《宿凤凰山店赠王家瑞》,是明嘉靖年间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栖居在涛雒上元村凤凰山王氏客店时赠给店主王家瑞的。此诗充满了一个古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忠君之事”的士大夫的政治情怀,一个古代知识分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理想。他憧憬着自己能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或是躬耕田园,或是垂钓碧波,与店主做一对无拘无束、潇洒不羁的好邻居。不过,这一切,都必须是在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实现自己的政治信念之后。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仇鸾,还有严嵩。
《明史》记载,杨继盛憎恨“无耻低能”的仇鸾欺上瞒下,私开“互市”与进犯的鞑靼媾和,骗取了皇帝恩宠。杨继盛忧君忧国,在严嵩、徐阶等大学士明知不可而不言的情况下,毅然上书奏言十不可、五谬,为仇鸾所不容,被投入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诏狱,后被贬到荒蛮之地担任典史。
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信念和操守,返朝之后的一年内,他上书弹劾了当朝权奸严嵩——虽然严嵩刚刚“提拔”他担任了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虽然这是一个类似军队人事考核选拔的“肥差”,虽然在严嵩看来杨继盛必须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他“恶嵩甚于鸾”。必须说明的是,他采取的是“死劾”。当他喊出“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的时候,他就知道,他亲手打开了砍掉自己头颅的刑场大门。固然,死并不难,可能也不可怕;难并可怕的是,明知是死还要挺身上前直面死神的到来,这就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并做到的了。杨继盛做到了。他再次被投入了诏狱,受尽了酷刑折磨,体肉腐烂而自行以碗片刮除。死亡是他早已预知的结果,然而除了直面别无他途,悔否?无悔。“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这是他的政治心声,也是他的人生绝唱。
杨继盛不仅忧君忧国,也忧民。他坚守自己的政治信念,曾被贬谪荒蛮之地为典史。他虽身处僻远江湖而不忘教化番民,番民佩服地喊他“杨父”。古时有的官员最喜欢标榜自己是“父母官”,然则背地里男盗女娼无恶不作。但杨继盛从思想到身体,从口号到力行,都做到了。“杨父”,这是百姓对他的最高褒奖。
杨继盛慷慨赴死是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死劾严嵩是在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而这首《宿凤凰山店赠王家瑞》作于嘉靖三十一年即1552年。在日照,杨继盛祭起了自己的信念大纛,决然地走向了“不负国”的政治操守之路。
最后,附上杨继盛小史,作为我们对这位直谏名臣的崇高敬意: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自幼失怙而志不辍,年十三而从师学,登进士而劳国事。举劾仇鸾于前,死劾严嵩在后,两入诏狱终慷慨赴死。士大夫而死国,前有古人,后有追者,不独仲芳一人尔。唯其志气忠愍而致天下涕泣传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