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学 >> 正文
【微也足道】孔子是如何“知人”的?

作者:佚名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08 08:22     点击数: 次     字体:      【打印文章】

《论语·颜渊》中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当樊迟问到什么是智慧时,孔子回答说:“知人”。

  知人是与人打交道的依据,也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孔子曾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可见善于了解人、识别人确非易事。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理政,都不能不知人。知人虽然很难,但不是没有办法。孔子是怎么知人的呢?

  孔子知人的法则,可以概括为“视”“观”“察”三字。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审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行事的动机和方法,了解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从他的所为、所思、所乐三方面去考察,就能看清其人品。生活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观察其言谈。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可能识别人。他看中那些刚毅坚韧、质朴少言的人,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要求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花言巧语、言行不一的人,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并警告说“巧言乱德”;他还反对那种说大话空话的人,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

  观察其行为。尽管一个人的言谈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作为识别人的标准,但孔子依然提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人和言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不能简单凭一个人说了什么就对他作出判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因此,能言善辩的子贡,以其卓越的经商、外交才干,经常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而不善言谈的颜回同样以好学求仁的力行得到了老师的极高评价。

  观察其过错。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优点,还要看他所犯下的错误,人们所犯的错误有很多类型,从一个人的过失中,可看出他心中“仁”的分量。另外,观察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也能知其品行:“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加以检讨和改正。

  观察众人对其的评价。“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强调,认识一个人,需要参考他人的评价,但不能简单听从人们各种各样的毁、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要细心考察这个人所以被毁、所以被誉的原因,能做到“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人,才值得交往。

  此外,孔子还有一些更为简单、直接的知人方法:“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在各种紧急关头和考验面前,仍能坚持忠信仁义之人,便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知人的智慧,就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从日常生活的一枝一节中全面深入、由外向内地观察。换个角度看,这些法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为人: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是否存好的动机,是否乐于安于做好事。

文章录入:县纪委     责任编辑:县纪委     

上一篇:逆境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