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相娟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13 15:18
点击数:
次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随着“中秋”与“国庆”的接踵而至,又将引发人们关于如何过节的思考,更多的人会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就是去“串门”。
“串门”,顾名思义,即从此家到彼家,就是到邻居、朋友、亲戚家坐坐,聊聊天,问候问候。当然了,这种解释是最直接最广义的。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一度时期,节假日来临之前的“串门”,已经演变成了另一种含义。
大街上,那些带着礼品,匆匆忙忙奔走的人,若问一句,干啥去,他必然说,去爷爷、姥姥、姑姑或舅舅家,绝不会说“串门”。这是去走亲戚,探望长辈,是传统节日必须要做到的最起码的礼仪。而夜幕降临,那些驾驶车辆,行踪神秘的人,如遇到熟人,问一句,“去哪里”,他必然回答“串个门”。这个串门,就不是去姥姥姑姑舅舅家那么简单了。
“串门”听起来简洁、明了,包含了人间烟火温情。而其中的丰富内涵,迂回曲折,可是大有文章啊。在马上面临的节日里你还会有这种暗暗涌动吗?
现阶段,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节日里官员们 “门前冷落鞍马稀”是一种新的常态,大家应该也不用费心去思考串哪些门的问题了。
“我们的节日”应当是情感的回归与认同。“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多与人伦亲情相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比如春节——举家团圆、辞旧迎新,元宵节——赏灯猜谜、共叙天伦,中秋节——家人团聚、齐赏明月,重阳节——登高望远、尊老敬老……凡此等等。家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憧憬与期盼,在各种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更应当回归到以“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来,回归到尊老爱幼、仁爱孝悌的传统道德中来,不用去串其他的门了。
“ 我们的节日”应当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每一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以中秋节来说,我们不应当仅止于了解到“中秋赏月”,更应该知道“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等习俗以及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和民族历史对话,和优秀传统文化对话,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国节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们的节日”还应当是新风的传播与接力。往常的节日里大家总是呼朋唤友、热闹非凡,在觥筹交错中间“舌尖上的剩宴”不计其数,酒足饭饱之后,造成的浪费难以计量。现阶段,在倡导低碳、节俭、文明的大背景下,处处都洋溢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风新气象。国人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在逐渐回归,“我们的节日”也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